2007 年,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和省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始终突出科学发展、突出和谐建设、突出改善民生,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狠抓节能减排工作,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克服重大自然灾害频发、煤电油运紧张等不利因素影响,全省国民经济在高位上稳健运行,呈现出经济效益良好、增长速度较快、结构协调优化、创新能力增强、统筹和谐发展水平提高、民生不断改善的新局面。年初全省人民代表大会确定的各项主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除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CPI )超过控制线以外,其余各项指标都较好完成。
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
一、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初步测算(下同), 2007 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 4700 亿元,比 2006 年增长 12.0% 以上,增幅创 13 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 868 亿元,增长 6.0% ,拉动 GDP 增长 1.1 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 9.2% ;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 2050 亿元,增长 15.5% ,拉动 GDP 增长 6.6 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 55.0% ,第二产业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稳步提高;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 1782 亿元,增长 12.4% ,拉动 GDP 增长 4.3 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 35.8% 。三次产业结构由 2006 年的 18.7 : 42.8 : 38.5 调整为 18.5 : 43.6 : 37.9 。人均 GDP 达到 10450 元,按 2007 年年末汇率折算达人均 1430 美元,比 2006 年增长 11.2% 。 2007 年非公经济蓬勃发展,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活力增强,创造增加值 1753 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 37.3% ,比 2006 年提高 0.8 个百分点。
二、农业增产增效,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2007 年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继续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认真实施支农惠农的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努力克服地震等自然灾害频发、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取得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结构调优的好成绩。全省农业总产值完成 1400 亿元,比 2006 年增长 8.0% ,农业增加值完成 868 亿元,增长 6.0% 。其主要特点:
一是粮食生产实现连续 5 年增产。据初步统计, 2007 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 6371.4 万亩,比 2006 年减少 0.5% ,但综合平均亩产达 242.75 公斤 ,比 2006 年增产 1.95 公斤 ,增长 2% ;全年粮食总产量达 1546.68 万吨,再创历史新高,比 2006 年增加 4.47 万吨,增长 0.3% ;实现了从 2003 年以来连续 5 年增产的可喜成绩,继续巩固和确保了全省粮食安全。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初步预计,蔬菜 1100 万吨,增长 6.4% ;油料 39 万吨,与 2006 年持平;花卉 50 亿枝,增长 25.3% ;烤烟 78 万吨,增长 2.9% ;茶叶 16.64 万吨,增长 20.4% ;橡胶 32 万吨,增长 21.1% ;甘蔗 1906 万吨,增长 13.5% ;水果 193.34 万吨,增长 18.9% 。
二是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在市场价格大幅上涨的拉动下,全省畜牧业生产重点抓好了畜禽商品基地建设,克服了疫病频发的不利影响,保持了平稳发展的态势。预计 2007 年肉类总产量达 335 万吨,比 2006 年增长 4.0% ;其中猪肉产量 272 万吨,增长 3% ;牛肉产量 25.6 万吨,增长 6.2% ;羊肉产量 12.5 万吨,增长 10.6% ;家禽产量 24.9 万吨,增长 10.2% ;禽蛋产量 22.4 万吨,增长 9.1% ;牛奶产量 40 万吨,增长 9.9% 。
三是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特色农业产业初具雏形。全省优质粮食作物播种面积 2300 万亩,比 2006 年增加 140 万亩,增长 6.5% 。蔬菜、马铃薯、甘蔗、茶叶、橡胶、水果、蚕桑、咖啡、花卉、中药材等 10 种优势农产品种植物面积达 3650 万亩,比 2006 年增长 6% ,以核桃为主的特色经济林预计达到 2550 万亩,增长 26.9% 。冬季农业开发面积达到 1800 万亩,省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由 96 家增加到 162 家,带动农户约 530 万户,成为近几年来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一大亮点。
四是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村生产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全省农村水利水电建设投资有望突破 100 亿元大关,比 2006 年增长 36.1% ,如期建成高稳产农田 100 万亩、基本农田 100 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 50 万亩、旱涝保收面积 20 万亩。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圆满解决 100 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新建农村沼气池 20 万口,农村改灶 11 万户,完成退牧还草工程 70 万亩。通过开展“数字乡村”农村信息建设,使农业电视节目进村入户,电视节目覆盖率达 80 %以上。
三、工业经济步入快速发展轨道
2007 年,云南按照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要求,加快推进“工业强省”战略,转变发展方式,狠抓节能减排,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努力缓解煤电油运的瓶颈制约,全省工业经济实现了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同步快速增长。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 1700 亿元,比 2006 年年增长 17.0% ,拉动 GDP 增长 6 个百分点,对 GDP 增长的贡献率为 50% ,工业的支柱地位明显增强。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 1500 亿元,比 2006 年增长 17% 以上。其中,重工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 810 亿元,比 2006 年同期增长 16.5% ;轻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 690 亿元,比 2006 年增长 17.9% 。规模以上工业生产的主要特点:
(一)烟草工业的支柱地位得到巩固
2007 年,全省各烟草企业和部门实施差异战略,打造重点品牌,提高卷烟产品的结构,实现了产量和效益的双增长,为保证全省工业较快发展起到积极稳定作用。全年累计生产卷烟 670.27 万箱,为近年来最高水平,比 2006 年增长 3.4 %,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 540 亿元,比 2006 年增长 17.7 %,高于产量的增幅 14.3 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 36.1% ,拉动全省工业增长 6.6 个百分点。 2007 年 1-11 月,全省烟草制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647.66 亿元,增长 4.6% ;实现利税 478.36 亿元,增长 18.16% ;实现利润 116.45 亿元,增长 26.43% 。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及利润总额占全省工业的比重分别为 17% 、 52.7% 和 31.8% ,其经济效益的提高,对全省工业经济效益的好转起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二)重点行业生产全面增长
全省 38 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 34 个行业增加值均保持了增长。重点考核的六大支柱产业共完成工业增加值 1055 亿元,增长 17.8% ,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高 0.3 个百分点,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 70.6% 。 2007 年 1-11 月,全省 29 个行业利润同比增长的有 20 个,下降的有 9 个。从总量上来看,实现利润在十亿元以上行业分别为:烟草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这 6 大行业,且这 6 大行业的利润较 2006 年同期都有不同幅度的增长,增幅在 7.9%-2.27 倍之间, 2007 年 1-11 月,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及利润分别为 2894.61 亿元、 780.81 亿元和 297.28 亿元,占全省工业的比重分别为 75.9% 、 85.9% 和 81.2% 。这 6 大行业经济效益的大幅度提高,有力地支撑着全省工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龙头企业带动作用突出
2007 年,云南工业以产业重组为前提,以资源控制为基础,以要素优化配置为手段,以产品链的延伸为重点,以相关多元业务的拓展为辅助等措施,确保大企业战略顺利实施。通过实施大企业战略,充分发挥了全省龙头企业在工业经济中的带头作用, 2007 年 1-11 月,已有云南铜业集团(销售收入达到了 354 亿元),昆明钢铁集团( 197 亿元)、云天化集团( 189 亿元)、云南冶金集团( 152 亿元)、云锡集团( 112 亿元)和煤化工集团( 103 亿元)等 6 户集团销售收入过百亿。全省锡、铜、铅、锌、铁、煤、磷等重要矿产资源和矿产企业得到有效整合,原材料加工业发展加快。 2007 年,全省黑色金属采选业完成增加值 18 亿元,增长 37.5% ;有色金属采选业完成增加值 65 亿元,增长 18.5% ;电力生产完成增加值 172 亿元,增长 16% 。
( 四 ) 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2007 年 1-11 月份,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 262.18 ,比 2006 年同期(下同)提高 23.12 个百分点,七项经济效益指标均好于 2006 年。其中,总资产贡献率、资本增值保值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分别提高 0.55 、 10.02 和 0.07 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逆指标)下降 0.89 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加快 0.09 次,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 19% ,产品销售率与同期持平。重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 187.21 ,比 2006 年同期提高 17.13 个百分点;轻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 478.73 ,比 2006 年同期提高 57.54 个百分点。
全省工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3812.4 亿元,比 2006 年同期增长 27.2% ;实现利税总额 908.56 亿元,增长 23.7% ,其中,利润总额为 366.16 亿元,增长 29.0% 。从主要优势工业行业来看,烟草制品业实现利税 478.36 亿元,比 2006 年同期增长 18.2%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实现利税 60.58 亿元,增长 11.0%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实现利税 116.86 亿元,增长 50.6%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实现利税 54.47 亿元,增长 37.3%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实现利税 39.2 亿元,增长 1.03 倍;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实现利税 31.34 亿元,比 2006 年同期增长 15.1% ;这 6 大行业共实现利税 780.81 亿元,占全省工业利税的 85.9% ,与 2006 年同期相比新增利润 157.61 亿元,增长 25.3% ,资源优势工业行业的发展壮大,对全省工业经济效益贡献突出。
( 五 ) 强化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
2007 年,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出台了《云南省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等 15 个节能减排文件,启动全省百家企业节能行动,对年综合能耗在 1 万吨标准煤以上的 100 家工业企业实行节能目标责任制,关、停和拆除了一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分别完成淘汰水泥、黄磷、焦炭落后生产能力 500 万吨、 10 万吨和 150 万吨。预计全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可完成年度控制目标,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学需氧量分别削减 4.5% 和 1.36% ,全面完成 2007 年节能减排任务。
四、固定资产投资适度较快增长
2007 年省委、省政府把贯彻落实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与云南加快发展的内在要求有机结合起来,改善投资结构,增加投资总量,投资重点由基础设施领域为主向基础产业和新型工业化并举转变,促进了一大批具有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出规模、速度、结构和效益同步发展的良好势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 2798.89 亿元,比 2006 年增长 26.1% 。投资规模在全国排名第 22 位,在西部排名第 6 位;投资增幅在全国排名第 23 位,在西部排名第 8 位。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特点:
(一)三次产业投资全面较快增长,民间投资日趋活跃
从三次产业来看,全省第一产业投资 72.19 亿元,增长 10.5% ;第二产业投资 997.47 亿元,增长 24.9% ;第三产业投资 1729.23 亿元,增长 27.5% ,全省三次产业投资呈现全面增长态势。从投资经济主体划分看,全省国有经济完成投资 1197.69 亿元,增长 12.2% ;民间投资 1555.76 亿元,增长 38.0% ,外商及港、澳、台投资 45.44 亿元,增长 75.4% ,三者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分别达到 42.8% 、 55.6% 和 1.6% ,民间投资巩固了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主体地位,增强了全省投资增长活力。
(二)大项目和重点行业投资的带动作用突出
全省亿元以上在建项目 822 个,完成投资 1276.82 亿元,分别比 2006 年增长 45.2% 和 29.1% ,重大项目投资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 45.6% ,重大项目发挥了极其重要的带动作用,从而增强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后劲。全省工业、公路建设和房地产业等几大重点行业的支撑作用明显。工业投资完成 964.25 亿元,增长 20.8% ;房地产开发投资 421.90 亿元,增长 27.0% ;公路建设投资 343.0 亿元,下降 1.5% ;上述三大重点行业投资已占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 61.8% 。
(三)固定资产投资的支撑条件改善
2007 年,全省施工项目 12083 个,增长 21.3% ,其中,新开工项目 8813 个,增长 31.5% ;从建设资金情况来看,全省建设项目到位资金 2525.69 亿元,增长 37.7% ,资金到位率 104.1% 。其中,国家预算内资金 170.35 亿元,增长 16.2% ;国内贷款 759.31 亿元,增长 37.8% ;自筹资金 1146.22 亿元,增长 43.5% ;其他资金 433.95 亿元,增长 40% 。
(四)全省房地产市场发展呈现新变化
2007 年新昆明建设步伐加快,即将实行的全省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加快了城镇化进程,住房供应结构有所改善 , 房地产市场供需两旺 , 全省房地产业呈现出持继续稳定的发展态势。一是住房供应结构有所改善。全省住宅投资 307.71 亿元,增长 31.6% ,占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的 72.9% ,其中,经济适用房投资 12.84 亿元,增长 31.6% ,占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的 3.1% ; 90 平方米 以下住宅投资 66.52 亿元,占 15.8% ;二是房地产市场供需两旺。全省商品房施工面积 4278.25 万平方米,增长 29.6% ;全省商品房销售面积 1889.99 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 468.89 亿元,分别增长 17.3% , 25.1% 。
五、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
2007 年,随着全省城镇化进程加快,“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深入推进,消费环境得到切实改善,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消费潜力逐步释放,服务业加快发展,消费结构进一步升级。 2007 年云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394.54 亿元,比 2006 年增长 17.3% ,增幅比 2006 年提高 2.4 个百分点。消费品市场的主要特点:
1 、城乡消费市场同步加快增长。全省城市实现消费品零售额 771.32 亿元,比 2006 年同期增长 18.3% ;农村 ( 县及县以下 ) 实现消费品零售额 623.23 亿元,同比增长 16.1% ;城乡消费市场增速分别比 2006 年加快 3 个和 1.6 个百分点。
2 、非公经济仍占据消费市场主导地位。全省非公经济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1150.48 亿元,市场份额达 82.5% ,比 2006 年增长 18.1% ,增幅快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0.8 个百分点。其中,个体私营经济实现零售额 967.48 亿元,增长 20.3% 。
3 、住宿业和餐饮业发展前景向好。全省 534 户星级住宿业和 84 户限额以上餐饮业实现营业额 45.7 亿元,同比增长 18% ,其中星级住宿业营业额增长 15.7% ,限额以上餐饮业营业额增长 24.1% 。 2007 年,全省餐饮业的消费品零售额一直保持着较快增长的势头。实现零售额 169.75 亿元,比 2006 年增长 23.2% ,增幅居各行业之首,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 5.9 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 12.2% ,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2.1 个百分点。
4 、消费热点持续活跃。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零售额中,受食品价格快速上涨的影响,粮油类增长 44.9% ,肉禽蛋类增长 21.3% ;日用品类增长 25.4% ,金银珠宝类增长 1.09 倍,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 24.9% ,通讯器材类增长 39.1% ,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 1.71 倍,家具类增长 82.7% ,汽车类增长 9.9% 。
六、居民消费价格结构性上涨加快
2007 年,云南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 (CPI) 比 2006 年上涨 5.9% ,高于 2006 年涨幅 4 个百分点,超过年初省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 3% 调控目标 2.9 个百分点 , 呈结构性上涨态势。其中,城市、农村均上涨 5.9% 。 2007 年居民消费价格呈以下变动特点:一是食品类价格上涨过快,成为拉动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的首要因素。 2007 年食品类价格比 2006 年上涨 14.1% ,拉动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 4.8 个百分点,影响程度占到 81% ,成为涨价第一拉动力。其中,粮食价格上涨 5.7% 、油脂类价格上涨 31.2% 、猪肉价格上涨 49.1% 、蛋类价格上涨 12.9% ,菜类价格上涨 17.3% 。二是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居住类、烟酒及用品类价格涨幅相对较大,与 2006 年相比分别上涨 5.9% 、 4.3% 和 2.9% 。三是价格水平上涨呈现结构性特征。 2007 年全省居民消费中非食品价格仅上涨了 1.6% ,扣除食品和燃料后的核心消费价格指数仅上涨了 1.5% 。从八个大类的价格涨幅看,呈现“五升一平两降”的格局,食品类价格上涨超过两位数达 14.1% ,涨幅比较突出,排在涨幅第二的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上涨了 5.9%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与 2006 年持平;衣着类价格下降 2.2% ,交通和通信价格下降 1.4% 。
2007 年,云南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 5.7% ,比 2006 年涨幅高 1.1 个百分点;原材料、燃料及动力购进价格水平上涨 8.2% ,比 2006 年涨幅高 0.6 个百分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 7.0% ,高于 2006 年涨幅 4.2 个百分点。
七、城乡居民收入同步增长
2007 年云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 11496 元,比 2006 年增长 14.2 %,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 7.8% 。全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7922 元,比 2006 年增长 7.3% 。城镇居民各项收入较快增长,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同比分别增长 16.5% 和 27.8% ,是拉动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的两大因素;财产性收入略有增长,同比增长 2.0% ;转移性收入持续增长,同比增长 5.1% ,其中,离退休金同比增长 4.9% ,包括“低保”在内的社会救济收入同比增长 31.8% ,城镇居民保险收入同比增长 2.2 倍 , 主要是各级政府落实惠民政策,继续提高离退休金、最低生活保障线,并根据物价上涨情况适时增加对低收入家庭的临时性补贴,为“低保户”提供租房补贴,提高医疗保险标准等惠民政策作用显现。
2007 年,云南农民人均纯收入达 2600 元,增收额首次突破 300 元,比 2006 年增加 350 元左右,扣除价格因素的影响,实际增长 10% ,比 2006 年实际增幅提高 2.5 个百分点,增收额和增幅均创近年来较高水平。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 500 元以上,增加 60 元,增长 13% 以上;农民家庭人均生产经营纯收入 1900 元,增加 260 元以上,增长 20% 以上;农民人均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 200 元,增加 23 元,增长 13% 。初步分析,拉动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有:一是因各项政策性补贴,包括粮食直补、购置和更新大型农机具补贴、良种补贴、综合补贴、能繁母猪补贴、农村中小学“两免一补”等转移性收入,可使人均增加 100 元;二是因茶叶、生猪等农产品价格上涨,可使农民增收近 200 元,扣除因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对农民收入的抵消,可使农民人均增收 100 元;三是农民家庭经营和工资性正常收入,可增加 150 元以上。
八、财政收支再上新台阶,金融运行平稳良好
(一)财政收支双双突破 1000 亿元
2007 年,在全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同时,各级财税部门积极开辟财源,努力强化税收征管,充分挖掘财政收入增收潜力,财政总收入实现历史性突破。全省财政总收入跨上 1000 亿元新台阶,完成 1111.3 亿元,比 2006 年增加 224.3 亿元,增长 25.3%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 486.5 亿元,比 2006 年增长 28.0% ,增幅创 10 年来最好水平;各项税收收入完成 378.4 亿元,比 2006 年增长 26.4% ,主要税种均较快增长,其中增值税完成 85.7 亿元,增长 27.0% ;营业税 112.5 亿元,增长 25.7% ;企业所得税 55.5 亿元,增长 34.4% 。全省地方一般预算支出完成 1133.6 亿元,比 2006 年增加 240.1 亿元,增长 26.9% ,达 1994 年分税制改革以来的最高增幅。重点支出保障有力,农林水事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分别比 2006 年增长 22.7% 、 14.1% 、 31.1% 和 26.9% 。
(二)金融运行总体平稳
2007 年,全省金融机构存、贷款较快增长,存款增量突破 1000 亿元,贷款增量突破 850 亿元,超额完成年初确定的新增贷款 800 亿元的目标任务。信贷投放向重点行业和薄弱环节倾斜,农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交通运输业贷款较快增长,有力地支持了云南经济社会的发展。 2007 年,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 7170.87 亿元,比年初增加 1041.17 亿元,增长 17.0% ;其中企业存款余额 2578.84 亿元,比年初增加 516.76 亿元,增长 25.1% ;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3046.4 亿元,比年初增加 191.69 亿元,增长 6.7% 。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 5671.66 亿元,比年初增加 868.16 亿元,增长 18.1% ;其中短期贷款余额 2125.16 亿元,比年初增加 236.11 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 3363.25 亿元,比年初增加 634.98 亿元。
九、对外贸易快速增长,旅游业二次创业步伐加快
(一)对外贸易快速增长
2007 年,云南紧紧依托地缘、区位优势,大力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拓宽贸易渠道,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迈出新步伐,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 87.8 亿美元,比 2006 年增长 41.0% 。其中出口完成 47.4 亿美元,比 2006 年增长 39.6% ,进口完成 40.4 亿美元,比 2006 年增长 42.4% 。全省实际外商直接投资 4 亿美元,比 2006 年增长 32.5% 。
(二)旅游业整体竞争力全面提升
2007 年,全省各地紧密围绕旅游业“二次创业”,创建国际旅游胜地的目标,切实抓好 12 个重点旅游区、 10 个重点旅游城市、 60 个旅游小镇的建设,全面提升云南旅游业的整体竞争力。全年接待海外旅游者 230 万人次,实现旅游外汇收入 8.5 亿美元,分别比 2006 年增长 27.1% 和 29.2% ;接待国内旅游者 8900 万人次,比 2006 年增长 15.3% ;全省实现旅游业总收入 580 亿元,比 2006 年增长 16.1% 。
抓好 2008 年经济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多管齐下,抓好节能减排工作
要把节能减排作为提高发展质量的重要切入点,坚持节约优先、环保优先,把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作为市场准入的强制性门槛,严格控制高能耗项目,严禁新开工高污染项目。突出抓好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电力、煤炭等高耗能行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加强节能环保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鼓励和支持企业围绕节能减排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按照《国务院批转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的通知》的要求,加强全省节能减排目标责任的评价考核和监督核查工作,努力营造全社会关注、支持、参与、监督节能减排工作的良好氛围。
二、加大农资和食品价格的监管力度,有效控制物价过快增长
认真落实控制物价的有关政策措施,完善价格监测体系和预警应急机制。一是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制售伪劣农业生产资料的行为,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降低粮食生产成本,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二是扩大粮油、猪肉、成品油等重要商品的储备规模,提高有效供给能力。对市场价格上涨较快的商品,要适时启动应急预案,组织生产和流通,及时平抑物价。三是有关部门应加强对畜牧养殖业的政策扶持,在生猪收购价格和饲料供应上给予适当的保护和补贴,进一步加强畜禽疫病防治工作,大力推广普及科学喂养,从技术和资金上给予养殖大户以重点扶持,扩大规模生产,稳定肉禽蛋类的市场供应。四是完善和落实因基本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对中低收入人群的补助办法,确保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水平不因价格上涨而降低。
三、加强“三农”工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是推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重点抓好农村道路、饮水、电网、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使之形成新的投资热点,不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和消费环境。二是推进农业结构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转变,要以发展特色种养业为基础,农产品加工业为增长点,农产品流通业和农业服务业为保障,加快农业区域结构调整,拉长农业产业链,着力建设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效益农业产业带。三是推进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增加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卫生设施,提高“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和供养标准等,使广大农民更多地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四、创新发展思路,加快推进新一轮县域经济的发展
首轮 47 个县的“县域经济发展试点”工作已圆满结束,新一轮县域经济发展要抓住当前县域加速发展的机遇,大力推广试点工作中的好思路、好举措、好模式、好办法、好经验,保护好、发挥好各地加快发展的积极性,进一步激发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要提早谋划布局,以全局意识统筹县域经济发展,加强分类指导,以类定标,因类施策,促强、扶弱、带中间,让各类县都有思路引领、项目支撑、资金支持、政策推动,更好地促进强县率先发展,一般县加快发展,边境县、少数民族县和欠发达县跨越式发展,全面推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努力夯实全省经济又好又快、统筹协调发展的基础。
五、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整体提升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
要加强对投资和消费结构的调整,加快发展服务业,有效扩大内需,使经济发展更加协调,同时稀释工业耗能的比例,更加有利于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大力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鼓励信息、金融、技术推广等服务业发展,为全省产业协调发展和工农业生产提供配套服务;加快公共服务、酒店餐饮、体育文化和休闲娱乐等面向民生的服务业发展;继续抓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城乡流通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农村和社区消费便利化。积极引导汽车、房地产、教育、旅游、文化、娱乐等热点消费,整体提升云南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
六、着力抓好重大项目的建设,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
突出抓好重点行业和重大项目的投资管理工作。在保持公路、电力投资适度增长的同时,把投资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国家鼓励发展、能带动新农村建设、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有利于改善民生的领域,充实完善项目库,提早谋划组织实施好一批重大项目,促进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投资的协调增长。做好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提高建设项目的审批效率,力争一批新的重大项目开工建设,特别要推进昆明新机场、滇中调水、中缅石油管道和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等新能源项目的投资工作。努力加快各项新开工项目的建设进度,不断提高投资效益,发挥好重点行业和重大项目的支撑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云南经济发展的后劲。
过去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指导下,在全省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云南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对外开放进一步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新成就。 2008 年云南四千五百万各族人民将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艰苦奋斗,励精图治,克服前进中的障碍和困难,不断取得新的业绩,创造新的辉煌。
文档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