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是云南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十年,十年来,云南各族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带领下,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针对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新变化新情况,一方面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进一步破除不利于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强现代市场体系建设,营造依法公平竞争的体制环境。国有经济通过改革重组和布局调整,主导作用显著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在鼓励、支持和引导下健康发展,补充作用充分发挥,经济贡献不断扩大,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的补充力量。经济结构实行战略性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历史性的转变,现代服务业成为云南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努力克服经济运行中的种种问题和困难,全力以赴保增长、稳物价、调结构、惠民生、促和谐,使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更大成效,成为了云南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好的一段时期,跨越发展迈出新步伐。
2003 - 2011 年,云南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达 11.3% ,其中有七年实现了 10% 以上的增长速度,特别是在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最严重的 2009 年依然实现了 12.1% 的高增速,比全国 9.2% 的增速还高了 2.9 个百分点。这一时期的年均增速不仅远高于同期全国经济 10.7% 的年均增速 0.6 个百分点,而且高于改革开放以来 10.0% 的年均增速 1.3 个百分点。
十年间云南的 经济总量连续跨越 3000 亿元到 8000 亿元的多个台阶, 经济结构更趋合理,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全省国民经济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新变化。 2011 年,云南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了 8893.12 亿元,比 2002 年增加了 6580.30 亿元,现价经济总量翻了一番多,按可比价格计算 ( 后同 ) ,比 2002 年增长了 1.61 倍,年均增长 11.3% 。
十年来,云南第一产业 ( 农业 ) 生产稳步发展,为丰富人们的菜篮子、稳定物价和促进全省经济平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1 年的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了 1411.01 亿元,比 2002 年增加了 947.57 亿元,增长 58.1% ,年均增长 5.2% ,主要农产品产量稳步增加, 2011 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 1673.60 万吨,比 2002 年的 1424.74 万吨多 248.86 万吨,农民收入成倍增加, 2011 年云南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 4722.00 元,比 2002 年的 1608.77 元增加了 3113.23 元,使农民在体会实现 “ 温饱 ” 有余的生活的同时也体会到了经济发展带来的幸福生活。
第二产业快速增长,成为过去十年来云南经济发展最有力的支撑点,到 2011 年全省第二产业增加值已达 3780.32 亿元,比 2002 年增加了 2845.44 亿元,增长了 2.12 倍,年均增速高达 13.5% ,有八年实现了 10.0% 以上的增长速度,特别是在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最严重的 2009 年依然实现了 13.6% 的高增速,比全国 9.9% 的增速还高了 3.7 个百分点,这一时期的年均增速不仅远高于同期全国第二产业增加值 11.9% 的年均增速 1.6 个百分点,而且高于改革开放以来 11.1% 的年均增速 2.4 个百分点。
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是工业化进程深入发展,工业整体实力迅速提高的十年。十年来,云南工业在重工业缺水、缺煤、缺电、缺钱及有效需求不足,轻工业生产结构单一以及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情况下,工业经济仍然连年实现了快速增长,为十年来云南经济较快发展做出了最有力的支撑。十年来,工业增加值相继突破了 1000 亿元、 2000 亿元大关。到 2011 年云南工业增加值达到了 2994.3 亿元,比 2002 年增加了 2205.86 亿元,增长 2.04 倍,年均增长 13.1% 。有八年实现了 10.0% 以上的增长速度,特别是在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最严重的 2009 年依然实现了 11.2% 的高增速,比全国 8.7% 的增速还高了 2.5 个百分点,这一时期的年均增速不仅远高于同期全国工业增加值 12.0% 的年均增速 1.1 个百分点,而且高于改革开放以来 11.0% 的年均增速 2.1 个百分点。
十年来 , 云南基础设施建设成绩喜人,重点建设项目顺利推进,房地产开发投资平稳增长。特别是国家深入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支持云南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以来,各项政策和措施陆续出台、逐步到位,使云南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迅速扩大,为全省经济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带动了全省建筑业的持续较快发展,到 2011 年建筑业增加值达到了 786.02 亿元,增长 2.58 倍,年均增速达到了 15.2% ,高于改革开放以来 11.6% 的年均增速 3.6 个百分点。其中有六年实现了 10.0% 以上的增长速度,特别是在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最严重的 2009 年依然实现了 26.3% 的高增速,比全国的建筑业增加值的增速 18.6% 还高了 7.7 个百分点。
十年来,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得到了不断的调整和优化,第三产业中的传统行业在经济中的比例在降低,而新兴行业的比例在上升,现代服务业已成为云南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云南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到 2011 年云南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为 3701.79 亿元,比 2002 年的 914.50 亿元增加了 2787.29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 2002 年增长了 1.64 倍,年均增速达到了 11.4% 。其中有七年实现了 10.0% 以上的增长速度,特别是在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最严重的 2009 年依然实现了 13.1% 的增速,比全国 9.6% 的增速还高了 3.5 个百分点,这一时期的年均增速虽然高于同期全国 11.2% 的年均增速 0.2 个百分点,但却低于改革开放以来 12.8% 的年均增速 1.4 个百分点。
作为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大通道的交通运输业,到 2011 年底,全省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总量初具规模,运输能力显著增强, “ 出省出境 ” 骨架综合交通网已初步形成,铁路营业里程达到 2142 公里,比 2002 年的铁路运营里程多 126 公里,电气化率 55.3% ;全省机场总数达到 12 个,位列全国第 2 位; “ 七出省四出境 ” 公路通道基本实现高等级化,公路通车里程 21.45 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 2746 公里,居西部前列;农村公路建设成为重要亮点,乡镇公路路面硬化和建制村通公路比重达到 90% 以上,通畅和通达率比 2002 年提高了 1 倍多。到 2011 年云南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实现增加值 387.30 亿元,比 2002 年的 154.71 亿元增加了 232.59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 2002 年增长了 1.54 倍,年均增速达到了 10.9% 。 2011 年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了 10.4% ,比 2002 年的 16.9% 降低了 6.5 个百分点。
十年来,作为沟通整个社会经济生活命脉和媒介的金融业,充分发挥其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地位职能,以及在国民经济中的融资、集资等功能,根据宏观经济政策的需求和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适时调控货币供应的结构、利率和数量,有效调节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和结构,在稳定物价的基础上,促进了云南经济的发展,为云南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强力的经济支撑和保障。到 2011 年金融业实现增加值 456.23 亿元,比 2002 年的 102.38 亿元增加了 353.85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 2002 年增长了 1.6 倍,年均增速达到了 11.2% 。其中有四年实现了 10.0% 以上的增长速度,特别是在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最严重的 2009 年依然实现了 25.9% 的增速,比全国 18.2% 的增速还高了 7.7 个百分点,低于改革开放以来 12.5% 的年均增速 1.3 个百分点。 2011 年金融业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了 12.3% ,比 2002 年的 11.2 % 提高了 1.1 个百分点。
十年来,随着云南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云南的消费品市场也日趋活跃,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得到提高的同时 , 城乡市场的各种消费品琳琅满目 , 层出不穷,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舒适、健康生活需求的新产品的需要,这有力带动了云南消费品以及升级型商品的持续旺销。 2011 年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 3000.14 亿元,比 2002 年的 711.25 亿元多 2288.89 亿元 , 现价比增长了 321.8% 。 2011 年全省批发零售餐饮业实现增加值达 1107.23 亿元,比 2002 年的 239.25 亿元增加了 867.98 亿元 , 按可比价格计算,比 2002 年增长了 1.6 倍,年均增速达到了 11.2% 。 2011 年批发零售餐饮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了 29.9% ,比 2002 年的 26.2% 提高了 3.7 个百分点。
十年来,云南对外开放取得新进展,对外贸易持续增长, 2002 年云南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仅为 222635 万美元,到 2011 年达到了 1605300 万美元,为 2002 年的 7.21 倍, 2011 年云南实际利用外资达 173754 万美元,比 2002 年的 28362 万美元增加了 145392 万美元,为 2002 年 5.92 倍,这标志着云南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十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云南的财力也大为增强, 2002 年云南地方财政收入仅为 206.76 亿元,到 2011 年云南地方财政收入达到了 1110.83 亿元,现价比为 2002 年的 5.37 倍;全省人均 GDP 由 2002 年的 5366 元提高到 2011 年的 19265 元,是 10 年前的 2.44 倍,年均增长了 10.4% ,云南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使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得到稳步增加,人民生活水平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和提高。 2011 年云南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达 18575.62 元,比 2002 年的 7240.62 元增加了 11335.0 元。全省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明显增加,至 2011 年底全省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达 6679.65 亿元 , 比 2002 年的 1500.24 亿元增加了 5179.41 亿元,是 2002 年的的 4.45 倍。
十年来,各行业稳定协调发展,使云南的产业结构调整更加有效,产业结构逐步趋于合理, 2002 年云南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 20.0% , 40.4% 和 39.6% ;到 2011 年云南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调整为 15.9% 、 42.5% 和 41.6% ,产业结构类型虽仍为 “二三一”型,但产业结构更加合理。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也取得较大进展, 2002 年云南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 47.3% , 25.8% 和 26.9% ,到 2011 年调整为 44.6% , 13.3 % 和 42.1% 。基本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这为云南今后 5 年奋斗目标,即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到 2016 年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 2011 年翻一番以上,实现“四个翻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两个倍增”,圆满完成省委、省政府 2012 年开展的新一轮县域经济考核任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回顾过去,虽然云南经济不论是总量还是增长质量都上了一个新台阶,产业结构调整也逐步向合理方向发展。但同时也必须看到,云南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仍有很多是传统的发展方式,新的经济增长点较少,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较慢,产业层次和产品附加值偏低。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还不牢固,调结构、转方式任务仍然艰巨,群众增收、环境保护、民生保障等方面压力很大,稳定物价、增加投资、节能减排、保障运行形势依然严峻。因此要紧紧围绕建设 “ 两强一堡 ” 战略目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以扩大投资消费、发展实体经济为工作着力点,大力提高发展的质量、效益和规模,注重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自主创新,生态环保,以特色经济、民营经济、园区经济、县域经济为抓手,加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以更好地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迈出坚实的步伐。
1. 不断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灾抗旱能力。 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通过实施兴水强滇战略,加快润滇工程的建设,促进农产品生产和供应大幅增加。由于云南农业基础较弱,抗风险能力差和“靠天吃饭”的格局仍未有较大的改变,因此云南各级部门应对农业生产作长期扶持,在资金方面增加投入,在科技支农方面,不但要让农民学科学,更重要的是要让农民懂科学,用科学,这样才能使农民在进行农业生产中做到活学活用。此外,各级政府应提高对农业生产的指导水平,正确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情况合理安排和从事农业生产,调整农产品的生产结构,从而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2.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升传统产业。产业发展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受资源和环境生态等条件约束,应从严控制高耗能、耗材、耗水产业的发展,做到保护环境与工业经济持续发展的相互协调,绝不能重复走高消耗、高废弃的老路。科技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走“新路”的可能性,即使是采掘工业和原材料工业,近些年国内外出现的大量新技术、新工艺,在节约能源和其他重要资源、清洁生产、产品技术含量等方面都有了长足发展,应尽快加以吸收利用。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努力走出一条技术推动、资源节约、效率提高、环境良好的新型道路。
3. 继续推进改革,使企业发展活力得到增强,企业竞争力得到提升。要引导企业抢抓机遇,加大技改投入和实施扩能改造,盘活经营效益低下或闲置的厂房、办公楼等存量资产。加大园区已批未建企业的催建力度,提升园区土地利用效率,提高投资强度。加强对因市场等原因暂时不能实施项目的跟踪落实工作,毫不放松招商引资工作。落实好鼓励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大力培育成长型中小企业。此外,还要引导企业实施资产重组或联营,抱团取暖。
4. 加快特色产业和和工业园区的发展,有力促进非烟工业的快速发展。加大对有色冶金、机电、化工、医药、农特产品深加工的投入可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有利于支柱产业群与优势产业群的形成,更有利于全省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同时 做大、做强重点行业和企业,通过增加财政对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的引导性投入,鼓励企业加大研发的投入力度,引导企业加快产品技术升级,培育大型企业集团,支持重点企业重大项目建设,培育知名品牌, 进一步增强企业争创名牌意识,树立“名牌兴企、名牌强省”的观念。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政府推动扶持的创品牌机制,鼓励本土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创造自己的品牌产品。
5. 加大第三产业发展的力度,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第三产业与工业相比,具有能源、原材料消耗低,占地少,污染少,有利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能够促进消费,提高国民支出中消费比例,有利于改善投资和消费比例;服务业中的科技、教育、文化、休闲健身等产业加快发展,也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自 20 世纪 90 年代特别是 2001 年以来,服务业就是就业的主渠道,而且将继续是吸纳就业的一个主要产业。因此要 进一步解放思想, 加大第三产业发展的力度, 积极推进城市公共服务产业化、市场化,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增加第三产业发展资金,从根本上解决第三产业发展缺乏资金的问题。继续坚持法律保护、政策鼓励、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原则,放手发展个体和私营等民营经济,鼓励社会力量从事新兴第三产业。
6. 出台鼓励消费政策和措施,确保消费的可持续增长。 鼓励通过置换、收购、兼并重组等方式做大做强商品流通企业,增强企业综合竞争能力。 鼓励企业创新商业模式, 完善服务业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和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 吸引和稳定更多消费群体、培育多元化的市场消费热点 ;完善农村物流配送基础设施,积极建设和扩大连锁化农家店,提升农家店综合服务功能,扩大农村的消费。 大力发展社区商业、物业、家政、养老等便民服务,积极发展消费信贷,鼓励发展网络、租赁和定制销售等新型消费模式,促使推动消费的持续走旺、社会消费的持续扩大。
文档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