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公经济是指除国有、集体之外的经济成分。党的十七大以来,云南省委、省政府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把加快非公经济的发展作为云南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大事来抓,使云南非公经济迎来了历史上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非公经济的规模、速度、结构和地位都有了较大的变化,不仅成为推动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而且成为云南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最具潜力的增长点。在推动云南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扩大有效需求、繁荣消费市场、增加就业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为云南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非公经济发展成就显著,对云南经济的影响日益增强
(一)非公企业快速增加,实力不断增强。 十七大以来,全省非公企业快速发展,遍及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批发和零售、住宿餐饮、房地产等多个国民经济行业;其规模不断扩大,实力显著增强,非公经济企业户数由 2006 年的 86.6 万户增加到 2011 年的 142.3 万户,增加了 55.7 万户,注册资金由 2006 年的 2124.9 亿元增加到 2011 年的 6540 亿元,增加了 4415.1 亿元。其中,私营企业户数由 2006 年的 7.7 万户增加到 2011 年的 17.9 万户,增加了 10.2 万户; 2011 年私营企业注册资金在 500 万元 -1000 万元的私营企业达到 1.35 万户,注册资金在 1000 万元 -1 亿元的私营企业达到 0.84 万户。
(二)非公经济规模迈上新台阶,占比不断提高。 十七大以来,各级各部门进一步优化非公企业准入条件,鼓励中小企业盘活存量资本,开展股权出资、出质登记,拓宽非公企业的投资领域,扶持其做强、做大,促使云南非公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实现的增加值从 2006 年的 1457.20 亿元增加到 2011 年的 3743.14 亿元,增长了 2.5 倍,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 15.6% ,比同期 GDP 增速高 3.4 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逐年提高,其占 GDP 的比重从 2006 年的 36.5% 提高到 2011 年的 42.1% ,提高了 5.6 个百分点,有力地支持了云南省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成为云南省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新经济增长点。
(三)非公经济对云南经济发展的拉动越来越明显。 受益于国家良好的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凭借其灵活的经营方式,经济实体不断做大做强,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对云南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非公有制经济对云南省 GDP 增长的贡献率由 2006 年的 51.8 % 提高到 2011 年的 53.3% ,提高了 1.5 个百分点; 2011 年非公有制经济拉动全省经济增长 7.3 个百分点,比 2006 年增加 1.3 个百分点。
(四)非公企业已成为云南扩大就业的重要渠道之一。 非公有制经济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方式灵活,为城乡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吸纳的从业人员大幅增加,既为城镇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又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大大缓解了全社会的就业压力,为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成为云南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全省个体和私营企业从业人员由 2006 年的 274.8 万人增加到 2011 年的 514.1 万人,年均增长 13.3 % ;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由 2006 年的 10.9% 提高到 2011 年的 18.2% ,提高了 7.3 个百分点。
(五)非公经济成为繁荣城乡市场的重要动力源。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植根于市场土壤并由市场经济大潮孕育催生出的多数非公企业,具有很强的适应动态市场变化的能力,他们以市场的潜在需求为取向,尤其是选择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行当来发展自己,十七大以来,随着城乡消费市场的繁荣发展,非公经济市场也快速增长,非公企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由 2006 年的 997.03 亿元增加到 2435.50 亿元,年均增长 19.6% ;其中私有经济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由 2006 年的 772.93 亿元增加到 2011 年的 2168.09 亿元,年均增长 22.9 % ,占非公企业实现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由 2006 年的 64.2% 提高到 2011 年的 72.3 % ,提高了 8.1 个百分点,已成为国内消费品市场的主导力量。
(六)非公企业投资比重稳步提高。 十七大以来,随着投融资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的显著改善,作为全社会投资主要力量的非公有制企业投资热情高涨,投资总量不断攀升,比重稳步提高,非公有制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由 2006 年的 1152.95 亿元增加到 2011 年的 3777.59 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由 2006 年的 51.9 % 提高到 2011 年的 53.1% ,提高了 1.2 个百分点。
(七)非公企业已成为云南进出口的主力军。 十七大以来,非公企业进出口总量不断扩大,全省非公有制企业进出口额由 2006 年的 22.92 亿美元增加到 2011 年的 98.19 亿美元,其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由 2006 年 36.8 % 提高到 2011 年的 61.2% ,提高了 24.4 个百分点。其中,进口由 2006 年的 7.20 亿美元增加到 2011 年的 31.51 亿美元,占全省进口总额的比重由 2006 年的 25.3 % 提高到 2011 年 47.9% ,提高了 22.6 个百分点;出口由 2006 年的 15.72 亿美元增加到 2011 年的 66.68 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比重由 2006 年的 46.4% 提高到 2011 年 70.4% ,提高了 24 个百分点,其在全省对外贸易额的比重显著提高,在云南省进出口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增强。
二、非公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占全省经济的份额偏小。 从全国范围来看,云南省非公有制经济规模小,实力弱,很多省区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已占到 GDP 总量的一半以上,比如,上海和福建 2011 年非公经济占 GDP 的比重分别为 50.1% 和 66.5% ,比云南高出 8.0 个和 24.4 个百分点;又比如西部地区四川和陕西, 2011 年非公经济占 GDP 的比重分别比云南高出 15.7 和 8.4 个百分点,这说明云南非公经济还很不发达。
(二)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 当前,我省非公经济产业结构虽有所改善,但矛盾依然突出,非公企业小、低、散的局面仍未根本扭转,大部分企业处于传统产业价值链的低端,生产经营粗放,装备水平低,过度依赖资源能源消耗,主要依靠“低成本、低价格、低利润”参与市场竞争,难以适应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现实要求。
( 三 ) 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虽然近年来国家和省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但在一些垄断性和公共建设领域,市场准入壁垒依然存在,非公企业缺乏平等竞争机会。许多非公企业总体税费负担较重,融资难、用地难、招工难等瓶颈问题仍末得到有效缓解。
三、对策与建议
(一)加大政策落实力度。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发展非公经济的一系列文件精神,把金融支持、减税减负等优惠政策落到实处。抓住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云南推进桥头堡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把加快非公经济的发展作为富民兴滇的“主战场”,结合云南实际, 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为非公企业创造公平竞争、平等准入的市场环境,增强整个非公经济发展的活力。
(二)培育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非公企业群体。 从资金、人才、土地、政策等方面给予非公企业重点扶持,加大对云南省冶金、建材、化工、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等传统重点产业的非公企业发展指导,促进非公重点产业健康发展;加快现代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业、节能环保产业、电子信息制造等战略性新型产业的培育;组织实施“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培育工程,通过市场引导和政府推动,加快培育一批生产专业化、技术高新化、产品特色化、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非公企业群体,支持非公企业提高生产工艺和市场专业化水平,形成与大企业分工协作、专业互补的产业体系,成为地方经济的骨干和云南省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大力构建非公经济服务体系。 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加快构建覆盖全省县 ( 市、区 ) 的非公企业服务体系,积极培育非公企业社会服务机构,为非公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技术创新、管理咨询、创业辅导、市场开拓、人员培训等综合性、专业性社会化服务。
文档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