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谋发展 科技创新显成效——新中国75年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一

来源: 本站
访问量:3447
发布时间:2024/12/10 11:49:00

新中国成立以来,云南科技领域的发展经历了从起步到腾飞的辉煌历程。75年风雨兼程,在国家科技政策的引领和支持下,云南依托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优势,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大科研投入,培育创新主体,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全省科技事业实现蓬勃发展,创新成就斐然,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一、云南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从起步到发展

(一)建国初期,云南省创新体系建设相对落后。改革开放前,由于历史原因和民族特征,云南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的条块分割较国家更为严重,长期计划经济下形成国家、省地属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相互独立的发展模式,加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区域上差异,以及信息闭塞交通阻隔,全省各地区的科技经济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差距较大,科技基础较为薄弱。

(二)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省科技创新快速发展。改革开放后,受国家整体区域创新体系发展方向改变的影响,我省通过加大支柱产业、重点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力度,在科技体制改革中地区内创新资源的相互融合得到加强,以烟草、矿业新材料、生物资源开发、电力、特色旅游等为代表的支柱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科技创新能力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在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全省科技事业迎来了快速发展期,科技人才队伍逐渐壮大,科研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三)21世纪初期,科技创新能力快速提升。进入21世纪,云南省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结合省情实际,选择具有比较优势和区域特色的重点领域,围绕重点产业的关键技术,加快高新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积极应用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据国家科技部《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3年)》显示,2002年云南省的创新环境排在全国第23位。其中,在技术创新的基础设施、市场需求方面比较好,分别位居全国第13位和第9位,创新绩效居全国第21位。

(四)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创新实力不断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省紧紧围绕建设创新型省份的目标,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创新生态,激发创新活力,把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作为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的重要手段,持续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引进,围绕科技人才培养、引进和激励出台一系列配套措施,深入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行动,云南科技创新投入持续增加,科技创新实力不断增强,科技创新成果收效明显,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023年,全省R&D人员达到12.12万人,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达到75857.8人年,R&D经费投入总量达到346.74亿元,投入强度达到1.15%。

二、科技统计系统的建设逐渐发展完善

我国科技统计的发展最早可追溯到2000年。随着社会和科技发展,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全面了解我国R&D活动的总体规模和分布情况,研发队伍的规模和素质状况,研发资源的投入、成果及产出效益情况,经国务院批准,国家统计局等有关部门在2000年联合开展了第一次全国R&D资源清查,首次获得了全社会R&D资源总量和重要的结构数据。2009年,为全面掌握R&D活动情况,进一步规范科技统计工作,完善科技统计指标体系,夯实统计基础,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宏观管理的需求,经国务院批准,国家统计局、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国防科工局联合开展了第二次全国R&D资源清查。这两次清查不仅为云南省科技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数据支撑,也为云南省科技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成为云南省R&D统计工作的两个重要里程碑。2010年以来,科技统计工作进入更规范、更高效的新发展阶段,科技报表制度不断完善,我国已建立起一套较为成熟和系统的科技统计体系,为全面了解全国各省的R&D发展情况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三、科技创新投入不断取得历史性突破

(一)R&D经费高速增长。云南省全社会R&D经费投入高速增长,R&D经费投入总量从2012年的68.75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346.74亿元,在全国的排名从2012年的第24位上升到了2023年的第19位。R&D经费年均增长15.8%,比同时期GDP年均增速高6.4个百分点,比全国年均增速高4.5个百分点,年均增速在全国31个省区市位居第4位。

1.分活动类型看,云南省基础研究经费从2012年的8.21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38.21亿元,年均增长15.0%;应用研究经费从12.53亿元增长到40.38亿元,年均增长11.2%;试验发展经费从48.02亿元增长到268.14亿元,年均增长16.9%,试验发展经费增速比全国平均增速高出5.8个百分点。

2.分活动主体看,企业R&D经费支出从2012年的40.38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248.87亿元,年均增长18.0%;科研机构经费支出从17.93亿元增长到44.96亿元,年均增长8.7%;高等学校经费支出从6.64亿元增长到34.15亿元,年均增长16.1%。企业经费和高等学校经费的年均增幅分别比全国平均增幅高6.5和4.0个百分点,企业经费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3.分州(市)看,云南省16个州(市)除了版纳州以外,R&D经费支出年均增速均达到两位数,其中:曲靖市、玉溪市、保山市、昭通市、丽江市、文山州、大理州、德宏州和怒江州9个州市的年均增长速度超过了20%。(详见附表)

4.分行业看,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金属制品业在全省企业研发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研发经费从2012年的312.5万元增加到2023年的41997.8万元,年均增长63.2%;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研发经费从3999.1万元增加到366060.7万元,年均增长57.1%;金属制品业研发经费从565.0万元增加到33445.1万元,年均增长50.4%。另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和纺织业的研发经费年均增长率也达到了30%以上。

(二)R&D投入强度显著提高。R&D投入强度是指研发经费(R&D)与地区生产总值(GDP)之比,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核心指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全社会R&D经费投入强度持续增长,从2012年的0.62%提高到2023年的1.15%,年均提升0.05个百分点,投入强度排名从全国第27位上升到第25位。

备注:四经普后2018年及以前年度的投入强度有所调整,与当年发布的公报数据稍有出入。

(三)财政资金扶持力度不断加大。科技财政支出稳步增长,为云南科技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云南省财政科学技术支出从2012年的32.67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61.33亿元,年均增长5.9%。其中,省本级财政科学技术支出从9.38亿元增加到38.21亿元,年均增长13.6%,占省本级财政支出的比重从1.35%提高到2.82%。多年来,我省健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聚焦天文、生态、植物化学、非人灵长类等优势领域,打造基础研究高地,省级科技财政经费基础研究投入从2012年的0.39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2.26亿元,年均增长17.32%。

(四)税收减免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强。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税、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等政策的不断完善,对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产业升级发挥了积极作用。云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税从2012年的1.75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16.70亿元,年均增长22.7%;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从1.86亿元增长到18.28亿元,年均增长23.1%。

四、科技创新实力不断增强

(一)企业研发创新活力和意愿提升。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R&D活动的企业从2012年的304家增长到了2023年的1325家,占全部工业企业的比重从9.5%提高到了25.2%,年均提升 1.57个百分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创新活动的企业从2014年的1740家增长到2023年2651家,占全部工业企业的比重从46.1%提高到了51.6%,年均提升0.6个百分点。

(二)企业对研发创新重视程度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从2012年的38.44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210.15亿元,年均增长16.7%。投入强度(R&D经费与营业收入或主营业务收入之比)从0.43%提高到1.05%,提高0.6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创新费用支出从2016年的147.91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320.56亿元,年均增长8.97%。

(三)科技人才队伍发展壮大。全省R&D人员从2012年的4.70万人增加到2023年的12.12万人,年均增长9.0%。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从27817.2人年增长到75858.8人年,年均增长9.5%。在人才引进方面,形成了包括院士自由探索、省科技领军人才培养、省创新团队培育、省“两类”人才培养,以及省高层次人才、省高端外国专家、省高层次创新团队引进,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智汇云南”计划实施等衔接有序、梯次配备的科技人才及创新团队培养引进计划体系。连续4个院士增选年,共有 10 名科技人才当选“两院”院士,在滇“两院”院士达15人。


(四)社会研发创新平台增多。2023年,全省新建3个全国重点实验室、2个云南实验室、10个省技术创新中心、1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9个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达到9家,省级重点实验室达到138家。新增备案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432户,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652户。首次选聘110名人才到全省110家企业任科技副总、选聘58名人才到22所高校任产业导师,进一步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加快推动人才链和产业链“双链融合”。自2021年我省启动云南实验室建设工作以来,5个已运行的云南实验室产出一批高水平科技成果。其中,云南大观实验室自主研发的“蚜茧蜂防治蚜虫关键技术”被联合国粮农组织作为生物防治的主推技术和典型成功案例向全球推介;云南种子种业联合实验室审定登记14个新品种,制(修)定23项标准,“云薯505”“云薯304”入选2023年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

五、科技创新成果收效明显

(一)新产品销售收入对企业收入的贡献加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新产品开发项目数从2012年的1512项增加到2023年的7108项,年均增长15.1%,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从39.63亿元增加到187.23亿元,年均增长15.2%,新产品销售收入从446.82亿元增长到了2204.59亿元,年均增长15.6%,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从5.0%提高到了11.4%,年均提高0.58个百分点。

(二)知识产权运用效益日益凸显。2023年,全省专利授权3.27万件;发明专利有效量2.76万件,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1.97件,商标有效注册量69.26万件,累计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354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65件,农产品地理标志86件;全年版权作品登记10.97万件,首次突破10万件;累计获国家授权的林业植物新品种350个,全国排名第4位;通过国家审定的主要农作物品种178个,通过省级审定的品种2941个。区域品牌建设进一步拓展,“云南白药”等20个商标品牌,“建水紫陶”等6个区域商标品牌,“保山小粒咖啡品牌指导站”等20个商标品牌指导站,列入国家知识产权局首批“千企百城”商标品牌价值提升行动。加快培育“老字号”品牌,商务部认定“昆药”等6个品牌为第三批“中华老字号”。打造“云南米线”区域公用品牌,开展“云南米线”产地溯源、绿色食品认证工作。

(三)不断产出高水平的创新成果。近10年来,我省通过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累计突破重大关键核心技术1000余项,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重大新产品1000余个,以科技创新赋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我省特色优势领域基础研究实力进一步巩固。我省科研单位和团队成功实现月球激光测距,走出了我国深空激光测距的第一步;发布全国首个生物物种目录;种质资源库野生植物种子数量突破1万种,居全球第2位;首次发现寒武纪节肢动物化石中枢神经系统;成功破解金丝猴适应高海拔环境遗传机制;利用体外培养的树鼩精原干细胞获得世界首只转基因树鼩;首次系统解析了灵长类动物胚胎着床后的分子与细胞生物学事件;超薄大尺寸单晶硅片切割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自主研发的中药创新药、疫苗等产品获国家临床试验许可或应用;“云上黑山羊”入选全国农业主导品种……一批创新成果的应用,有力推动了工业、农业、生物医药等产业的提质增效。

2012年至2023年期间,云南省科技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科技创新投入不断增加,科技成果转化效果显著,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发展,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彰显,为云南省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这十年,是云南省科技创新事业蓬勃发展、成果丰硕的十年;是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创新环境日益完善的十年;也是科技支撑作用日益彰显、创新成果惠及民生的十年。随着云南省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持续进步,未来,云南省将继续增加科技创新投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经济增长,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更多力量。


    附表

 



地址:昆明市穿金路193号至195号

电话:0871-65108420

主办单位:云南省统计局

网站地图

政府网站标识码:5300000026

滇ICP备18010677号-2

滇公网安备530103020008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