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志宏:服务业在新时代改革开放中迈向高质量发展

来源:
访问量:3401
发布时间:2020/2/25 0:00:00

邢志宏:服务业在新时代改革开放中迈向高质量发展

来源: 人民网 发布时间:2020-01-22:10:49

近年来,我国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革,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和新引擎,有力地提升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率,增强了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协调性。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显示, 2018 年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 53.3% ,比 2013 年提高 6.4 个百分点; 2013 年到 2018 年,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 59% 。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我国服务业发展整体呈现五大新趋势,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和深刻影响。

一、服务业市场主体活力涌现

五年来,我国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和制度性交易成本,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服务业市场活力有效激发,形成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局面,发展潜力加快释放。服务业市场主体大幅增长。 2018 年末,我国服务业法人单位和个体户分别达到 1716.1 万个和 5563.6 万个,较 2013 年增长 111.6% 80.0% ,占新增法人单位和个体户的 82.8% 82.0% 。对四次经济普查结果进行比较, 2004-2008 年、 2009-2013 年、 2014-2018 年服务业法人单位年均增速分别为 6.7% 10.3% 16.2% ,服务业单位加速发展趋势非常明显。 2018 年我国服务业就业人员 3.59 亿人,占就业总数的 46.3% ,较 2013 年增加 6302 万人,平均每年增加 1260 万人。服务业成为我国吸纳就业的主阵地。私营企业、小微企业发展活跃。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积极支持和引导下,私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蓬勃发展,成为我国服务业发展的主体力量。 2018 年,我国服务业私营企业和小微企业数量分别达到 1171.7 万个和 1384.9 万个,比 2013 年分别增长 217.4% 166.3% ,占服务业全部企业的比重分别达到 79.4% 93.8% ;服务业个体户占全部个体户的比重达到 88.4% 。服务业个私经济和小微企业在扩大就业、增加收入、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经济发展带来勃勃生机。服务业内生动力不断增强。以营改增为代表的减税降费改革在减轻服务业企业负担、壮大企业发展实力、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2018 年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营业收入分别达到 694.9 万亿元和 150.9 万亿元,比 2013 年分别增长 80.1% 58.1%

二、服务业新动能加快释放

五年来,我国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加大研发投入发展科技创新型服务业,大力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催生了共享经济、数字支付、跨界电商等一大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服务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互联网相关服务持续快速拓展。随着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旺盛的互联网应用需求和巨大的市场空间,为互联网及相关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2016 年以来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一直保持 15% 以上的高增长速度。 2013-2018 年,规模以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分别达到 32.8% 21.2% ,远超规模以上服务业 11.1% 的年均增速。互联网行业成为我国创新最活跃的一大领域, 2018 年国内信息技术发明专利授权数达 18.5 万件,同比增长 10.8% ,占国内全部发明专利授权数的 53.5% 。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经济发展新动能不断增强。战略性新兴服务业快速增长,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 2014-2018 年,战略性新兴服务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 15.6% ,高于同期服务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 6.0 个百分点。网上交易大大缩短了流通环节,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挖掘出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 2015-2018 年,网上零售额年均增长 33.7% ,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约 25 个百分点。 2018 年,服务业“三新”经济增加值约占服务业增加值的 16% ,现价增速达 10.6%

三、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入融合

五年来,我国积极顺应产业转型升级新趋势,不断推进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加速培育有利于提升中国制造核心竞争力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模式,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上下游产业互促共进。生产性服务是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互动的关键节点,财税体制改革消除了重复征税,打通了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的税收抵扣链条,有力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市场调研、咨询设计、人力资源、售后服务等生产性服务环节从制造业企业分离出来,走向市场,面向社会,生产性服务业内涵更加丰富、分工更加细化,与制造业良性互动、协同发展,有力地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和竞争力提升。 2013 年以来, 以研发服务、工程技术、检验检测等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外包业务快速增长, 2018 年分别同比增长 15.5% 27.1% 74.5% 。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领域企业数量大幅增长,如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数 2018 年达到 250.6 万个,较 2013 年增长 207.5% ,单位总数在服务业各门类仅次于批发零售业,居于第二位。金融、物流、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以制造业为主要市场,为制造业服务不断增加,生产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 12.9% ,增速明显高于其他服务业。服务业制造化与制造业服务化相向发展,推动了产业链水平的新提升。服务业产业链向制造业延伸,一些服务企业特别是研发设计、信息技术等高技术服务业,凭借人力资本、技术、管理、销售渠道等优势,通过委托制造、品牌授权等方式向制造环节拓展业务范围,塑造融合型产业价值链,打造了产业竞争新优势,拓展了利润空间和增长潜力。 2018 年全国从事高技术服务业的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分别较 2013 年增长 271.9% 77.8% ,全年实现营业收入 11.7 万亿元,较 2013 年增长 110.5%

四、服务业集聚效应凸显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建设加快推进,城镇化率平均每年提高 1 个百分点, 2018 年城镇化率已经达到 59.6% 。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区域经济结构的加快调整,服务业向大中城市集聚发展态势更加突出。大型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成为我国服务业发展的主阵地。四经普数据显示,我国省会城市及副省级城市集中了全国 46.9% 的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 50.7% 的从业人员、 66.0% 的资产总计、 62.2% 的营业收入。城市群和都市圈成为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高地。服务业集聚发展有效促进了城市功能完善,增强了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对优化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长三角、京津冀以及粤港澳等城市群和都市圈进一步发挥高端要素集聚和综合服务优势,服务经济和创新经济发展活跃,成为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高地。 2018 年,北京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 80% ,上海、广州均在 70% 左右。三个城市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的企业从业人员、资产总计、营业收入占全国的比重分别达到 20.8% 29.7% 32.7%

五、服务业开放深入推进

服务领域开放是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重中之重,几年来通过加大开放力度,丰富开放内涵,提高服务领域开放水平,我国服务业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在开放竞争中拓展了空间,增强了动能。服务贸易规模迅速扩大。 2016 年国务院批准开展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以来,我国服务贸易快速增长,贸易结构日趋优化。 2018 年,我国服务进出口总额 5.24 万亿元,是 2013 年的 1.5 倍,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达到 14.7% ,比 2013 年提升 3.1 个百分点。服务业利用外资持续增加。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服务业扩大开发开放综合试点城市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大幅缩减外商投资负面清单,提升投资便利化程度,服务业吸引外资能力明显增强。 2018 年,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 1350 亿美元,其中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比重为 68.1% ,较 2013 年提升了 15.8 个百分点。今年 1-10 月,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同比增速为 13.5% ,其中高技术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涨势迅猛,同比增长 69.3% 。服务业外商投资企业发展良好。普查数据显示, 2018 年我国共有服务业外商投资企业 5.8 万个,占全部外商投资企业的 56.3% ,其中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以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外商投资企业数量分别占服务业外商投资企业的 41.4% 15.9% 11.3% 9.0% ,已成为外商投资的重要领域;服务业外商投资企业资产比 2013 年末增长 129.9%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时代,服务业发展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下一步,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更多依靠市场机制和现代科技创新推动服务业发展,努力构建优质高效、布局优化、竞争力强的服务产业新体系,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系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

(原文链接: 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0/0121/c1004-31558432.html


文档附件:


地址:昆明市穿金路193号至195号

电话:0871-65108420

主办单位:云南省统计局

网站地图

政府网站标识码:5300000026

滇ICP备18010677号-2

滇公网安备530103020008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