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体,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最基础的要素。新中国成立以来,云南人口发生巨大变化,人口总量快速增长,人口素质大幅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人口发展由总量快速增长转向持续均衡发展,人口素质持续提升、人口分布和城乡结构更加优化、劳动力资源充裕,“人口红利”仍然存在,“人才红利”正在形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人口环境。
一、人口发展由量的增长转向质的提升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生活条件极大改善,医疗卫生保健设施逐步完善,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人口出生率也随之相应提高、死亡率较大幅度下降,人口总量整体较快增长。云南人口总量的发展变化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1949年-1957年人口总量高速增长。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制度、经济关系发生转变,经济快速发展、健康水平提高以及战乱后补偿性生育,人口出生率稳步上升,形成出生高峰期。1949年,全省总人口为1595.0万人,至1957年人口达到1896.8万人,8年间人口增加301.8万人,增长18.92%,平均每年增加37.7万人,年均增长率2.19%。
(二)1958-1973年人口短暂停滞后超速增长。受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1958-1961年人口增长减缓,4年间全省人口增加3.1万人,平均每年增加0.77万人,年均增长率0.04%。1962年起,国民经济状况明显好转,人民生活水平改善,出生率急剧上升,1962-1973年全省人口总量从1899.9万人增至2746.9万人,增加847万人,年均增加70.6万人,年均增长率为3.12%,人口超速增长,为第二个出生高峰期。
(三)1974-2000年人口增速减缓。1973年,国家明确提出了“晚、稀、少”号召,成立了计划生育领导小组,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逐渐落实,云南人口超速增长势头开始减缓。这一时期又分为三个阶段,一是1974-1978年,云南省计划生育起步晚见效慢,人口高速增长势头未得到有效控制,5年间,全省人口总量从2746.9万人增至3091.5万人,增加344.6万人,年均增加68.9万人,年均增长率为2.39%,增速减缓但仍处于高位。二是1979-1982年,计划生育效果开始呈现,人口总量过快增长初步得到控制,人口发展进入有计划发展的轨道,全省人口总量从3091.5万人增至3283.1万人,增加191.6万人,年均增加47.9万人,年均增长率为1.51%。三是1983-2000年,人口总量控制取得成效,全省总人口从3283.1万人增加到4240.8万人,增加957.7万人,年均增加53.2万人,年均增长率为 1.43%。
(四)2001-2011年人口平稳增长。出生率缓慢下降,死亡率保持稳定,出生人口从年出生80万人以上降至60万人以下(2010年出生人口微增,为60.08万人),人口出生率从18.5‰下降到12.7‰,自然增长人口从48.4万人减少到29.28万人。人口总量从4240.8万人增长到4620万人,增加332.6万人,年均增加30.2万人,年均增长率为 0.78%。
(五)2012年至今人口发展逐步由总量增长转为人口质量的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总人口从4620万人增长至2023年的4673万人,总人口增加了53万人,年均增加4.4万人,年均增长率不到0.1%。同时,我省人口呈现出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健康状况大幅改善、人口流动更加活跃等特点。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与2010年六普相比,2020年我省每十万人中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从0.58万人增长到1.16万人;平均预期寿命由69.5岁提高到74.02岁。人口由总量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
二、人口年龄结构优于全国,人口红利仍然存在
2023年末,全省常住人口为4673万人,居全国第12位,占全国总人口的3.3%。其中,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2964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63.4%,比全国平均水平(61.3%)高2.1个百分点,是劳动年龄人口占比较高的省份,劳动力供给情况在全国处于中上水平。
60岁及以上人口792万人,占16.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2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558万人,占11.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情况好于全国。整体来看,云南人口年龄结构优于全国,劳动力资源较为充裕。总抚养比(43.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6.5%),劳动力的抚养负担相对较全国轻,人口红利优于全国。
三、人口受教育程度提升,人才红利持续转化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省拥有大学(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547.7万人,比六普时增加了282.1万人;每10万人口中拥有大学(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有11601人,是六普时的2.01倍,高等教育人口快速增长,受教育重心向高文化层次转移。全省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六普时的7.76年提高到8.82年,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5年。
全省15周岁及以上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219.3万人,与六普相比,文盲人口减少57.7万人,文盲率由6.03%下降为4.65%,下降1.38个百分点,人口文化素质显著提高,人口红利持续向人才红利转化。数据显示,2022年底全省人才资源总量670.57万人,比2017年增长34.8%;人才贡献率30.63%,比2017年提高12.78个百分点,人才效能稳步提升。
四、人口健康水平提升,预期寿命逐步提高
新中国成立以来,全省人口生命素质大幅提高,人口死亡率显著下降。1953年,全省死亡26.72万人,死亡率15.60‰。随着医疗卫生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人民生活条件持续改善,健康水平逐步提升,到1968年,死亡率下降到10‰以下,2004年起死亡率基本稳定在7‰以内,至2020年略有回升,但仍保持在8.5‰左右。从人均预期寿命来看,人口普查数据显示,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全省人均预期寿命为60.8岁,到2010年六普时提高到69.54岁,提高了8.7岁,2020年七普时进一步提高到74.02岁,比六普时提高了4.48岁。
五、人口集聚效应加强,劳动力资源更加集中
受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影响,云南人口的地区分布差异明显。1950年,人口总量分布较多的曲靖(264.3万人)、昭通(175.14万人)、红河(160.34万人)、楚雄(142.05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16.24%、10.76%、9.85%、8.73%,四地总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45.6%。受行政区划调整等因素影响,1950年,昆明市仅辖昆明市区和呈贡、晋宁、安宁、富民4县,人口为88.24万人。
随着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变化,人口持续向经济更为发达、公共服务更为完善的区域流动。2012年,人口最多的四个州市昆明(681.5万人)、曲靖(585.5万人)、昭通(520.5万人)、红河(451.0万人)人口占全省总人口(4631万人)的48.33%;滇中城市群人口2059.73万人,占总人口的44.47%;20个中心城区(昆明主城五区和15个州市政府所在区市)1140.57万人,占总人口的24.62%。到2023年,人口最多的四个州市昆明(868万人)、曲靖(568.8万人)、昭通(485.4万人)、红河(436.3万人)人口占全省总人口(4673万人)的比重超过50%;滇中城市群常住人口增长到2199.16万人,占比提升到47.06%;20个中心城区常住人口1411.38万人 ,占比提升到30.20%,人口集聚效应进一步凸显。从16个州市的人口分布看,2023年,昆明市常住人口达868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18.57%,作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昆明市人口首位度更加突出。副中心曲靖市常住人口568.8万人,排在全省第二位,占全省总人口的12.17%。人口持续向经济更为发达、公共服务更为完善的区域中心城市聚集,为滇中城市群和区域中心城市发展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六、人口城镇化率持续提高,城乡结构进一步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2023年全省城镇化率52.92%,比2022年末(51.72%)提高1.2个百分点,提升幅度高于全国0.26个百分点。与2012年相比,全省城镇人口由1781.5万人增加到2473万人,增加691.5万人,城镇化率由38.47%提高到52.92%,提高了14.45个百分点,城镇化率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由14.63个百分点收窄到13.24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城镇劳动力供给、增加非农人口就业需求。从当前城镇化率的空间分布来看,全省的高城镇化率地区主要分布在滇中地区,2023年昆明市城镇人口714.5万人,占全省城镇人口的28.89%;滇中城市群城镇人口1433.58万人,占全省城镇人口的57.96%。城镇人口快速集聚,与产业形成良性互动,促进经济效益增进、居民收入增长,生产生活需求相应增加,从而有力支撑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