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表明,近五年来,在新发展理念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下,我国工业经济总体保持了健康发展态势,企业户数、资产总量保持稳步增长;同时在工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从业人数呈现下降趋势。但应看到,目前我国正处于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用工人数出现下降,是适应这一进程的正常调整。
一、工业经济规模扩大,总量稳步增长
普查结果显示, 2018 年末,全国共有工业企业 [1] 345.1 万户,与 2013 年末(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年份)相比,年均增长 7.4% ;资产总计 139.3 万亿元,年均增长 5.8% 。工业经济规模总量分布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东部地区聚集效应明显,四省合计占全国比重超过一半
2018 年末,东、中、西部地区工业企业户数分别为 242.3 万户、 61.3 万户和 41.4 万户 [2] ,分别占全国的 70.2% 、 17.8% 和 12.0% 。其中,广东、江苏、浙江、山东占比居前四位,分别为 16.9% 、 15.0% 、 12.5% 和 9.2% ,合计占比超过五成。同时,东部地区工业企业户数占全国比重较 2013 年末提高 0.9 个百分点。工业企业聚集在东部地区,主要受区位优势、产业规模、营商环境等多重因素影响。
2018 年末,东、中、西部地区工业企业资产总计分别为 80.2 万亿元、 30.6 万亿元和 28.5 万亿元,分别占全国的 57.6% 、 22.0% 和 20.5% 。上述 4 个大省依然占绝对优势,江苏、广东、山东、浙江占比分别为 10.9% 、 10.7% 、 8.6% 和 7.2% 。东部地区资产总计占全国比重较 2013 年末提高 0.5 个百分点。
2018 年末,全国仅北京、天津、上海三地工业企业户数比 2013 年末减少。其中,受京津冀协同发展采取的产业升级转移等政策措施影响,北京、天津两地工业企业户数分别比 2013 年末减少 20.2% 和 10.3% ,年均分别减少 4.4% 和 2.1% 。受产业转型升级等因素影响,上海工业企业户数比 2013 年末减少 37.8% ,年均减少 9.1% 。
(二)装备制造业增速占比均居首位,钢铁行业去产能效果显著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创新驱动战略引领下,我国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新动能加快孕育发展,工业经济不断向中高端迈进。 2018 年末,装备制造业企业户数为 137.7 万户,比 2013 年末增长 58.0% ,年均增长 9.6% ,占全部工业企业户数比重为 39.9% ,比 2013 年末提高 3.7 个百分点;资产总计 47.7 万亿元,比 2013 年末增长 50.0% ,年均增长 8.4% ,占全部工业企业资产比重为 34.2% ,比 2013 年末提高 4.0 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户数和资产规模在工业各大行业板块中均居首位。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企业户数增长较快, 2018 年末与 2013 年末相比,年均分别增长 12.7% 和 11.6%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资产总计与 2013 年末相比,年均分别增长 15.2% 和 10.9% 。
近几年,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各项政策措施持续推进,钢铁行业去产能取得显著效果。 2018 年末,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企业户数为 2.2 万户,比 2013 年末下降 42.0% ,年均下降 10.3% ;资产总计 6.5 万亿元,比 2013 年末下降 4.7% ,年均下降 1.0% 。
(三)私营企业不断壮大,外商投资企业发展有所放缓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税收减免、金融扶持等一系列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小微企业占比较大的私营企业得以不断发展壮大。 2018 年末,私营工业企业户数达到 291.2 万户,比 2013 年末增长 65.4% ,年均增长 10.6% ,占全部工业企业比重为 84.4% ,比 2013 年末提高 11.3 个百分点;资产总计 40.5 万亿元,比 2013 年末增长 48.6% ,年均增长 8.2% ,占全部工业企业资产比重为 29.1% ,比 2013 年末提高 3.2 个百分点。
近年来,受优惠政策弱化、劳动力等资源成本上升、内资企业竞争力提升等多重因素影响,外商投资企业发展步伐有所放缓。 2018 年末,全国外商投资工业企业共有 4.4 万户,占全部工业企业比重比 2013 年末下降 1.2 个百分点。但外商投资企业资产保持小幅上涨, 2018 年末资产总计为 13.4 万亿元,比 2013 年末增长 7.4% ,年均增长 1.4% 。
二、工业企业用工下降,结构呈现积极变化
2018 年末,我国工业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以下简称工业从业人数)为 11521.5 万人,比 2013 年末减少 2504.3 万人,下降 17.9% ,年均下降 3.9% 。工业从业人数变动情况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主要行业中汽车制造业保持增长,钢铁煤炭行业降幅明显
2018 年末, 41 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 37 个行业从业人数比 2013 年末下降, 4 个行业保持增长。从业人数增长的行业中,除去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外,主要行业中仅汽车保持增长。 2018 年末,汽车制造业从业人数比 2013 年末增长 5.0% ,年均增长 1.0%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分别下降 47.5% 和 43.2% ,年均分别下降 12.1% 和 10.7% ,在主要工业行业中降幅居前。这充分体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效,进一步反映了淘汰落后产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效果。
(二)先进制造业用工比重上升,用工分布出现结构变化
虽然工业从业人数总体下降,但从业人员在行业间的分布出现了积极变化,逐渐由传统的原材料制造、高耗能行业向先进制造业转移。 2018 年末,原材料制造业、高耗能制造业从业人员的比重分别比 2013 年末下降 2.4 和 2.1 个百分点,而装备制造业比重则上升 4.8 个百分点,占比达到 39.2% ,反映了制造业转型升级、结构调整取得成效。
(三)绝大多数地区从业人数下降,区域分布稳中有变
2018 年末,在 31 个地区中,除西藏外其余地区工业从业人数均比 2013 年末下降。其中,前五位用工大省广东、江苏、浙江、山东、河南 [3] 从业人数合计比 2013 年末下降 13.8% ,年均下降 2.9% 。
工业从业人数区域间分布稳中有变。 2018 年末,东部地区工业从业人数占全国工业从业人数比重为 62.2% ,与 2013 年末持平;中部地区比重为 23.9% ,提高 0.3 个百分点;西部地区比重为 13.8% ,下降 0.3 个百分点;长江经济带比重为 44.9% ,比 2013 年末提高 1.9 个百分点。上述区域间分布变化,反映了“中部崛起”“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效果。此外,京津冀地区工业从业人数占全部工业比重从 2013 年末的 6.8% 降至 2018 年末的 6.1% ,下降 0.7 个百分点,体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采取的一系列疏解非首都功能、加大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政策措施取得成效。
(四)私营企业用工总体稳定,吸纳就业主体地位加强
2018 年末,私营工业企业从业人数与 2013 年末相比年均下降 1.0% ,年均降幅低于全部工业 2.9 个百分点;从业人数占全部工业从业人数比重为 51.9% ,比 2013 年末提高 7.2 个百分点。
近年来,在产业发展升级和市场环境变化共同作用下,工业用工需求有所放缓,从业人员呈现下降趋势。但应看到,目前我国正处于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用工人数出现下降,是适应这一进程的正常调整。
注 :
[1] 这里的工业企业指工业企业法人单位。
[2] 文中的部分计算数据和合计数因小数取舍而产生的误差,均未作机械调整。
[3] 2018 年末,这 5 个地区工业企业从业人数合计占全部工业企业比重约为 53% 。
(国家统计局工业统计司)
(来源:国家统计局 网址: 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912/t20191205_1715595.html )